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

《為什麼去遠方》新書分享會

喜歡苡絃那沒有特別修飾的文字,而在字裡行間的真誠會打動人心。




關注人助旅行粉絲頁那麼久,終於今天見到本尊一面!!>  <
苡絃分享她在芬蘭、以巴等遇到的人事物以及她的想法(詳細的內容買書看吧 哈哈)


以下是一些簡短的筆記和一些想法整理

旅行進化過程
旅行1.0:旅行社跟團旅行
旅行2.0:機加酒自由行
旅行3.0:背包客自助旅行
旅行4.0:人助旅行

「人助旅行」是從拜訪朋友的角度出發,讓「朋友」帶我們在他們的國家旅行。
「人助旅行」是對世界與內心的田野調查,我們身兼著各種身分在遠方探索世界,與人群和自我同步對話。

●文化智商CQ (Culture Intelligence),它是幫助人們去適應新的文化環境的觀念→能否跟各國的人自在的相處。

●人口紅利: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,所伴隨的經濟成長效應。它通常發生在人口過渡時期(Demographic transition)晚期,此時因為生育率下降,使得受撫養的青幼年人口減少。當人口負擔係數小於或等於50%,此時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。(維基)

●國際觀,對世界保持友善及關懷


推人助旅行,人關心的到底還是人,從人了解世界。台灣接觸到外國人,大部分的人好像都會說可以練英文,又或是你是CCR才接觸,是否可以更單純的因為好奇,因為想了解他們,而跟他們做下來慢慢聊,不用特別帶外國人去孔廟什麼的那些你平常根本不會去的地方,到不如邀他們一起打球、跑步,或是在家鄉附近不知名的巷弄裡探險,一起度過"平常"的在地生活。
還有對台灣的外國人真的不用過度友好。 :P


●在外國酒吧是很正常的社交場合,可以大談自己的經驗、展現自己的魅力去吸引他人..
是說,台灣真的沒有什麼能特別認識人的地方。

●台灣人回答興趣,喜歡看電影、聽音樂等等,但講實話這不是興趣只是休閒,興趣要更深入,像是喜歡什麼樣的類型的電影,裡面的導演,電影內容的區別blabla


台灣集體教育的創傷,為什麼我們不能做自己,
是否有什麼方式可以做一點點改變,
若在學生時期,師大的學生認識了芬蘭的朋友,是不是未來當了教育部部長,會更注意弱勢團體;
若在學生時期,工廠管理師認識了越南泰國的朋友,是否會更注重勞資關係;
若在學生時期,..

跨國多了連結,讓你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方法,這樣的存在,
原來德國的朋友,也會跟你一樣迷惘,
原來芬蘭的朋友,也會需要尋找人生的方向,

而多了跨國的朋友,亦可以變成學習的一個支點,因為認識那邊的朋友,地理不在只是地圖上的紙上談兵,你可能會更清楚知道彼此的距離,那邊的環境,你可能會記得他曾經說過的某段歷史,你可能會......這一切,因為「人」而有所了不同。


到陌生的地方,和美好的生命撞擊出生命的美好。
我的世界地圖,是世界各地的朋友拉著我的手畫出來的。──人助旅行





--
講者:張苡絃
   人助旅行臉書專頁:www.facebook.com/fairyseyes
   人助旅行部落格:http://fairyseyes.blogspot.tw/

時間:2015年01月31日〈六〉14:00-17:00

地點:流浪ing旅遊書店 02-2362-2378
  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74巷3弄2號1樓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